热点资讯
发布日期:2012-05-08
一艘豪华游艇驶出三亚游艇码头。 本报记者 李英挺 摄
境外游客在三亚免税店挑选商品。 本报记者 苏建强 摄
核心提示
国际,国际化。
这是三亚20多年来一条不变的信条。
黎村苗寨与国际酒店、豪华邮轮与疍家渔船、纯朴民风与无限期待、挑夫小贩与奢华度假、老爸茶坊与豪华会所……这些,如何在共建国际旅游城大潮中共融共生?在城市规划、旅游发展、基础设施、社会形态等方面,如何用一种超前的“国际眼光”来打量三亚,审视三亚,谋划三亚,建设三亚?
有声音认为,三亚的国际化进程,必须要提高愉悦指数,政府、企业、市民均需提升国际化视野,让国内外游客感受到三亚的热情和包容。
城市规划
提升国际化水平
1986年,当时仍为县级市的三亚首次提出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从此,“国际”这个字眼,就持续出现在三亚的视野里。其间,三亚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国际品牌酒店不断入驻,国际性元素不断增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断提升。
但反观近年来三亚的国际化步伐,大踏步前进中总少不了磕磕绊绊。今年春节期间,海鲜排档宰客事件又将三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三亚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定位还有不小差距,在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诸多领域尚未实现全面性的与国际接轨。
三亚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应放在什么样的坐标上来看待?
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定之坦言,三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说没有三亚,海南就没有现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认识海南很大程度上讲是从认识三亚起步的。三亚的发展是海南改革开放成果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海南进步发展的标志。
无疑,三亚就是外界观察海南的一个窗口。
一部规划史,就是一个建设史。
26年前,还只是县级市的三亚就提出———建设国际性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26年间,三亚先后编制并批准实施过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分别是1988版、1999版及2006版总体规划。此外,还对城市规划进行过几次调整和修订,在2010年通过评审的《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提出三亚的城市发展总目标为: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宜居城市,海南省改革创新和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努力把三亚市建设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创新创意高地、天涯文化源地。
根据城市发展的总目标,规划进一步明确,在空间发展策略上,中心城市做强做精做实,完善和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塑造国际一流旅游品牌,发挥三亚作为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市域空间做厚做优做特,深入挖掘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强化腹地资源的保护、管控和合理利用,提升腹地价值,统筹城乡发展。
三亚对于产业发展的规划策略明确为,以高端产业为取向,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创新创意产业、商贸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现代农业、海洋产业等为支撑,鼓励和培育与旅游相关的其他各类产业,构建符合三亚市发展需要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亚历版城市总体规划中都充盈着“国际”的字眼,无论是城市发展定位还是产业发展思路,抑或建筑风格景区经营指导思想等,都力图以国际成功经验为借鉴,与国际通行标准和发展理念相接轨。三亚甚至还在城市规划中确立了国际化的原则:三亚要建设成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同时面对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必须以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规划建设城市。三亚作为后来者,要取得后发优势,必须树立和始终坚持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市场定位、建设标准。
以规划自身确立的国际化原则来审视三亚城市总体规划,却可见其规划确立的诸多指导理念并没有被严格执行和落实,城市建设和开发中与规划指导思想相违背现象也是广受诟病。如《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中就提出,山边用地的开发性质应该是低密度的高档居住、旅游度假以及对生态影响较小的公共设施用地,禁止一般性住宅房地产的开发。原则上要求山边建设应以低层、低密度、高绿地率为主。可观察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很明显便可以看出开发建设并未严格执行这样的原则。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中还将三亚主城区分为高层禁建区、高层严格控制区、高层一般控制区、高层适度发展区。其中,高层是指高度在24米以上的建筑,而在三亚主城区细看,无论是在高层禁建区还是高层严格控制区,超过24米的建筑屡见不鲜。
什么样的建筑面孔最适合急欲走向国际化的三亚?是高楼林立,还是城在绿中?此问题众说纷纭。但近年来,城区建筑高程过高,密度过大,公共空间被不断蚕食与压缩,越来越受到诟病。一种最具典型意义的批评声音是:中国不缺高三亚家庭旅馆楼,缺的是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建筑,导致千城一面。
如此说来,三亚也在全国各地的造城运动中,无意间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建筑。
旅游发展
向世界一流目的地看齐
三亚地处北纬18度的黄金旅游度假带上,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阳光、海水、沙滩、蓝天相得益彰,山、海、河相辅相成,面朝南海,坐拥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州湾、大东海等旖旎海岸,是世界少有的热带滨海度假胜地。
三亚的城市发展定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自然条件。从1988年的“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到1994年的“国际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海南南部地区中心城市”,再到1999年的“国际性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在城市定位的变迁中,旅游始终贯穿其中,旅游业毫无疑问地成为三亚的“第一抓手”。
在城市产业中,三亚旅游的国际化水准已呈现出一种喷发态势。蒋定之用三句话来概括三亚:三亚的国际旅游城市形态基本形成了,三亚除了因独特自然资源禀赋所带来的相对发达的旅游业外,其国际可进入性也大大加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游客结构不断优化;三亚的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三亚走了一条科学和谐的发展道路。
1996年1月1日,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在刚刚开发建设不久的亚龙湾举行,拉开了三亚发展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的序幕。如今,三亚旅游已完成了以观光游为主、国内游客为主的旅游阶段,开始向度假游、国内外游客并重的方向发展。
从全球而言,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从国内来看,旅游业也占据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海南本省来看,逾七成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三亚及其周边市县。从三亚自身来看,作为专业化的旅游城市,旅游业成为拉动三亚整体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和主导产业,旅游及相关产业在三亚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三亚市委政研室的调研报告显示,三亚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旅游产业结构也进一步得到完善。一方面,热带海岛度假休闲产品逐步成为三亚主导性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旅游观光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三亚还发展了一批具有三亚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如会展旅游、婚庆旅游、节庆旅游、生态旅游、保健旅游等,有的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会议旅游和自驾车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年会、表彰会、订货会、交流会纷纷选择来三亚举行。随着世界小姐五届总决赛、世界沙排巡回赛、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等赛事在三亚的举办,三亚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那么,三亚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去年,三亚的过夜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而境外游客仅为50余万人次。仅从此看,三亚距离真正的国际旅游城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会展行业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多的大型会议旅游团纷纷选择三亚,但三亚本地的会展企业难以进入会展供应商名录,会展所需的原材料供应三亚本地要么缺乏要么成本畸高,配套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三亚海鲜排档宰客事件更暴露了三亚旅游软环境和旅游管理上的短板。
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真正的国际旅游城市,绝不会是这样的。一个国际旅游城市,所提供的服务,绝不是这样的。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如何在旅游业发展上提升国际化水准?旅游产品、重大旅游项目、旅游配套设施、管理服务、环境氛围等全方位地向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看齐方是正道。
文章出自:http://www.syziyou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