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发布日期:2012-08-28
黎苗文化保护山区行系列报道
黎苗非遗活力重现
本报记者于伟慧 李科洲 特约记者曾高文 陈志强
近几年,一些黎苗非遗技艺在政府、民间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找到了新的生存土壤———
黎锦已经找到一条在市场化中保护之路图为国家级黎锦纺织技艺传承人刘香兰正在指导儿子织黎锦本报记者于伟慧摄
8月22日,在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茅村,国家级黎锦纺织技艺传承人刘香兰和20多位女子早早地来到了五指山黎族织锦传习所,拿出腰织机,又开始了一天的织锦生活。就在几年前,这20多位黎族妇女的主要收入还是靠种水稻、种木薯,但自从组建了黎锦公司后,生活变了样,去年一年,公司靠黎锦编织和出售就有200多万元的收入。
黎锦,海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专家学者还在为它的保护大声疾呼,如今人们欣喜地发现,它已经在市场中开拓出一片生存空间。
连日来,记者深入保亭、五指山、琼中、白沙、昌江等民族地区采访时发现,我省的黎苗非遗项目黎锦、黎族制陶、黎族竹木器乐、黎族民歌等,都已渐渐找到新的生存土壤,非遗传承生态环境慢慢生成,一些黎苗非遗在政府、民间和市场的力量推动下,开始显现勃勃生机。
输血:黎苗非遗基因得保存
非遗常被喻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非遗传承人则被称为漫漫岁月长河中的“提灯人”,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手中被传承和发扬。2006年,我国启动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海南共将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其中有13项分布于黎苗民族市县。
8月21日,在五指山黎族纺染织绣黎锦传习馆里,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在教年轻人织黎锦,每逢周二、周四,这里都会有黎锦专门课。来这里学习织黎锦的有附近的村民,也有大中专学生。在这里,不但有黎锦的活态教学,也有黎锦展览。
据五指山市文化馆馆长黄翠玲介绍,该馆由国家、省、市三级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市里还划拨了200多亩地,开发黎锦纺染织绣原料基地。政府在黎锦保护上下了很大功夫,目前成效显著,了解黎锦的人越来越多,学织黎锦的人越来越多,黎锦销售市场也越做越大。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邓景华介绍,抢救、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内容,要实现对非遗的活态保护,使三亚飞鱼户外俱乐部其得到传承和发展,首先要做好抢救性保护工作,保存文化基因。
在我省众多的非遗项目之中,黎锦是保护和传承得最好的。邓景华告诉记者,在黎锦保护上,政府多个部门联手挖掘、抢救、整理、记录,在保持其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生产、开发,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利用和发展。如今,在保亭、五指山、琼中、白沙、东方、乐东、昌江等市县,都建立了黎锦传习馆。
黎族民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妚大,黎族民歌的传承人。2007年,鉴于王妚大对琼中民族文化的杰出贡献和重大影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授予老人“琼中民族终身成就奖”和“琼中民间艺术大师奖”,同时开始对王妚大的民歌进行挖掘整理。琼中文化馆馆长何丕杰介绍,通过近一年多的抢救,王妚大的民歌整理挖掘基本结束,许多民歌已经被歌舞团搬上舞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而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村,黎族制陶的传习馆也已建立起来。制陶传承人羊拜亮不但把技艺传给了女儿,还传给了孙媳妇、曾孙女。在政府的指导下,黎族制陶完成了4代传承。在此基础上,昌江文体局还组织该县职业中学把制陶设为课外课,引导学生到传习馆学习。
邓景华介绍,我省在非遗的传承上建立起了很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政府在其中不但投入资金,而且还营造了很好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氛围,非遗有望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
拾柴:黎苗非遗传承添薪火
“非遗传承,政府主导力量必不可少,社会和民间的力量同样十分重要。”省民族博物馆馆长李华权认为。
8月19日,记者在昌江王下乡的洪水村,遇到了给洪水村茅草房做测绘的一组师生,学生们拿着测绘仪、米尺,精确地测量茅草屋的朝向、尺寸,老师正在茅草屋里制图,这12位来自三亚学院的师生,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去践行对海南非遗的保护。
该校艺术学院环艺专业主任陈琳已经是第四次到洪水村。她一边画图一边说:“这个村的茅草房太典型了,我们利用暑期学生的社会实践,尽量去为茅草房保护尽一点力量,最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行动,想让村民知道这些茅草房已经不是房子,而是文化,是遗产,希望他们都加入到保护队伍中来。”
据其介绍,对洪水村测绘建档之后,他们还打算对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五指山的初保村等特色民居,作类似的保护。
“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人民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支持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我省民族地区非遗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因素,可喜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保护之中。”我省非遗保护专家王海昌说。
非遗的保护,除了民间力量外,我省许多民族地区还为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保护载体。
8月20日晚,在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上,来自我省各个地区的黎族民歌手欢聚一堂,用最欢快的心情,唱着各自地区的黎族方言民歌。而在黎锦大赛上,古老的黎锦工艺得以呈现,优秀织女有了展示技艺和交流的舞台。
何丕杰介绍,每年琼中举办三月三节,是一次真正的黎苗聚会,这样的节日中,琼中各项非遗得到展示。在琼中,唱黎族民歌的人越来越多。在黎母山镇的一个村庄,就有6支民歌队。
黎苗非遗正在获得一个立体的生存空间。
开疆:黎苗非遗市场谋生路
王海昌说,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一个地区的文脉,不仅要靠政府部门对其“输血”,更需要找到自己的生存市场。
记者连日来在少数民族地区采访发现,我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生存的市场。
五指山番茅村被称为我省黎锦第一村,刘香兰和村里的十几位妇女办起了黎锦公司,走进文化室,一群妇女正在忙着织锦。在现场,村民黄忠英告诉记者,村里有20多位妇女都加入到织锦行列,靠织锦,她们人均有2000多元的月收入,而且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
在昌江石碌镇水头村,村里一些中老年妇女,拿出了尘封已久的织机,闲余时间开始织锦,织出的筒裙,一条可以卖到1500元。
非遗的市场化之路,是非遗的有机土壤,邓景华说,“在非遗项目走向市场之初,我们还担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市场化会变为精髓尽失的‘转基因’产品,弱化甚至异化了其传统文化内涵,但是现在看来我们是多虑了。”
邓景华介绍说,在我省民族地区的黎苗非遗保护,无论是昌江的原始制陶,白沙的双面绣,保亭的竹木器乐,在走向市场的同时,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文化印记。
在五指山,刘香兰除了织锦公司之外,还组建了黎族舞蹈队,舞蹈队每天到农家乐去为游客演出,直接把跳黎族舞蹈变成了一项工作。
在琼中,黎族民歌、舞蹈和苗族民歌借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借助“奔格内”山村客栈,已经传播到游客之中,让游客齐唱共跳黎苗歌舞。
当然,黎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各级政府对非遗日渐重视,但是进入保护名录之后,保护计划老套、雷同,具体的保护措施思路并不清晰。另外,一些已经找到市场出路的非遗项目发展良好,但是没有找到市场出路的非遗项目保护仍有困境,像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的茅草房,在进行民房改造、村民迁出后,目前处于单纯依靠政府投资保护的状态,境地十分尴尬。(本报牙叉8月24日电)
评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探路先锋“
——二谈保护和开发黎苗文化
本报评论员
美丽风景的观感可能因人而异,但独特文化的魅力绝对不可阻挡。在当代旅游业发展中,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因此,旅游业的文化色彩越来越浓、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旅游业,同样少不了文化的支撑。旅游岛也是文化岛,文化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当前海南旅游业的文化底色还不够浓厚,文化的支撑作用尚不明显。如何让文化与旅游结合得更紧密,让海南的山山水水焕发出更大的文化魅力,是海南旅游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具有独特魅力的黎苗文化,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一个关键。
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黎苗文化是最好的“探路先锋”。综合考察海南的各类文化资源,最有地方特色、最具文化魅力、最能吸引游客、最具开发条件的,非黎苗文化莫属。黎族是海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海南苗族也是独具海南特色,黎苗文化堪称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黎族、苗族的历史、舞蹈、习俗、建筑、衣饰、手工业品等等,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有“海南味”的,这一点对中外游客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这是其一。黎苗文化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文物、遗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可以挖掘、开发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是一座文化的“富矿”,这是其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黎苗文化资源初步得到开发利用,一些黎苗文化题材被挖掘出来,变身为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并被市场认可,让中外游客初步见识了黎苗文化的魅力。黎苗文化初露真容,通过了市场的检验,有关方面也因此积累了一定的开发经验,为今后大规模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其三。由此可见,黎苗文化融入海南旅游业,条件已经具备,基础也已经打好,只要我们进一步重视,进一步推动,就有可能很快收到成效。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开发黎苗文化为楔入点,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海南文化有各种各样的丰富资源,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旅游业中,是一个亟待破题的难题。以保护和开发黎苗文化为抓手,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思路。如果我们把黎苗文化好好开发、利用起来,让黎苗文化因素更多地渗入海南旅游业,更好地与自然风光相结合,那么,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海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大大提高海南旅游的魅力指数,让海南旅游跃升到更高的档次,还可以借此摸索、试验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向、思路和路径,为进一步挖掘、开发更多的文化资源积累经验。这个“引路人”角色,让黎苗文化来担当无疑是最恰当的。
黎苗文化之于海南旅游,犹如玻利尼西亚文化之于夏威夷旅游,又如巴厘文化之于巴厘岛旅游,重要性不言而喻。让我们以保护和开发黎苗文化为抓手,为文化与旅游融合闯出一条新路,为海南旅游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
文章出自:http://www.syziyouren.com